文章目录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
来源:人民网微信公众号(ID:people_rmw)
12岁男孩用母亲的钱打赏主播160余万元、17岁少年连续打40小时游戏后发生脑梗、游戏主播连续通宵直播数月猝死……
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和农村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已超90%,未成年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玩游戏占比61.0%;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6.48亿,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近七成。
为何那么多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直播和短视频?相关防沉迷措施落实情况如何?每天就是各种吃喝玩乐,却拿着超出普通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薪资……当网红、主播真的都那么美好吗?网红梦断的年轻人,何去何从 ?
在杨正林提供的银行交易流水明细清单上,记者看到,4月2日至11日中有7天,出现通过手机进行的“网上快捷支付”交易,共31次。单次交易费用从最低6元到最高998元不等,“对方账户名”显示为“财付通-充值服务”、“财付通-华为”或“财付通-九游”。充值间隔最短的不到一分钟,如4月11日第三次充值与第四次充值仅间隔36秒。
杨正林在上海务工,儿子随爷爷奶奶在湖北老家生活。疫情期间,学校上网课,家里没有电脑,只好用老人的手机。
杨正林儿子游戏充值银行流水明细清单。受访者提供
“不知道是用他爷爷的微信还是手机号登录了游戏,还在游戏中用了爷爷的钱充值。”虽满肚子疑惑,但杨正林和家人不敢再向孩子探问详情,“他说你们再问这事儿,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杨正林托表弟去家里处理方式此事,发现儿子所玩的游戏。事发后,他先后联系了游戏开发商、游戏平台商和公司所在地政府服务热线等,希望退款。
游戏开发商告诉杨正林,收钱方为游戏平台商,他们不予处理方式。平台商回复称,游戏由成年人登陆,无法退款。“广州12345”进度查询显示,已联系游戏平台商,平台商反映:投诉人的订单已充值成功,充值需要经过多重验证,无异常,故公司无法退款,建议妥善保管手机和支付密码。
此后,杨正林查看其微信账单时发现,儿子早于3月份就开始了游戏充值,分别于3月9日、10日和11日,3天内通过他的手机游戏充值10次,费用达五千四百余元,“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万二。”
4月30日,人民网记者联系游戏开发商,对方表示,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难题,将以短信形式发送链接给记者,建议记者用文字描述清楚难题,进行提交,将有专业工作人员跟进。记者按照短信提示填表后第二天,该公司发来短信提供了一个客服号码,称需要再联系对应的客服进行咨询,记者拨打电话,显示为空号。
记者于5月21日再次联系游戏平台商,客服称,核实到记者所报游戏ID经过了实名认证,认证信息为成年人信息,无法退款。对于记者所称充值金额达两万余元,对方表示,查询发现充值金额只有六千余元,对于明确充值金额和时间,涉及用户个人隐私,他们无法查询。
至于其余的1万多块钱充值到哪个游戏了,一问起这事,儿子就流露出轻生的念头,杨正林便没敢再追问。
虽然爷爷奶奶表示不再追踪此事,但杨正林心里很过意不去,“六十多岁退伍军人一个月能拿多少钱?充值的这个数额在我们农村可以过一年了。”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难题的指导意见(二)》(以下称《意见》),其中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背后。
杨正林也看到了上述《意见》,他告诉记者,如果投诉实在无效,准备起诉相关企业。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投诉高发,多地消委会一季度统计验证了这一点:深圳一季度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量跃居网络消费投诉第一位,共4472宗,是去年同期的10倍;上海一季度的消费投诉中,网络游戏排名前三位;江苏统计显示,一季度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同比猛增460%。
统计显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是小众。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检视报告》。报告显示,城镇及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均达到90%以上,城镇及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均达到93%以上;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玩游戏61.0%,其中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51.1%。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中心主任牛雅娟表示,孩子沉迷网络最常见的不良影响是视力下降,有的孩子长时间玩游戏顾不上吃饭和睡觉,影响他们的进食和睡眠,从而导致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在精神方面,可能会游戏上瘾,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怒易躁。
牛雅娟曾在门诊接到过极端病例,“类似死亡游戏,孩子已经玩到走火入魔,发生自残行为,胳膊上都是划的刀痕。”
更有甚者,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等恶性事件。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检视院与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布《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大统计检视报告》指出,经常出入网吧、沉迷上网是未成年人涉网刑事案件的两大诱因。
此前,与沉迷游戏相关的死伤和犯罪案件屡屡见诸报道。记者搜索发现,南方网报道显示,2017年广州一名17岁少年,连续打了40小时游戏后发生脑梗;海峡都市报消息,2016年就读小学六年级的12岁男孩暑期多日长时间玩电脑,在连续打了5个小时游戏后突发头痛,抢救无效身亡。
还可以,据媒体报道,2018年陕西曾发生一起14岁初中女孩杀害11岁弟弟的事件。起因是女孩在被窝里用从同学借来的手机玩游戏,被弟弟发现,担心弟弟向父母告状,自己被责备,起了杀心。女孩持刀砍杀弟弟并将其扔下桥。
APP体验:部分无需实名认证,充值付费流程存隐患
针对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直播、高额充值打赏难题,记者近日选取下载量较高的7款游戏,包括游戏APP以及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体验。
记者体验发现,某些游戏APP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手机号码等注册或点击授权直接登录,不需要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就可以进入并使用游戏。
《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
记者用9岁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并登陆,其中6款游戏均可直接跳转第三方支付平台。
在超过50元的单次充值中,多款游戏都对充值额度进行了提示与限制。记者购买价值88元的装备时,游戏提示“由于您的账号判定为未成年用户,您本次付费金额超过限定金额50元,请更换较小金额完成支付操作”。而某款游戏可单次充值50元以上,对于超额充值无提示与限制。
体验中,记者前后更换三部手机均未在某游戏中找到实名认证通道,无法实测到未成年人用户使用该款游戏的充值情况。
4月13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江苏消保委”)发布消费调查报告,报告称,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投诉案例中,该委接到多起消费者投诉称家中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情况下,因知晓密码,通过手机实践商城下载网络游戏,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充值几百到数万元不等。
记者在体验7款游戏的充值时也遇到类似情况,均为直接跳转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杨正林告诉记者,儿子正是记住了爷爷的付款密码才能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充值成功。他认为,充值付费时应该进行“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双认证。
9个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均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打开APP即弹出相关提示。其中除了两个直播平台规定“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其他平台均可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且多款直播平台在页面设有“退出”青少年模式选项。
9个平台均无强制实名认证,可通过手机号、微信、QQ等登录。即便在个人资料里填写的年龄信息在未成年范围内,9个平台的系统也不会自动跳转青少年模式,需手动设定。
记者体验发现,上述平台对未成年人充值的提醒较少。除了某直播平台充值区域有小字提醒“禁止未成年人充值消费” 、某直播充值区域有小字提醒“未成年人请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某语音充值区域提醒“不提倡未成年人进行充值”,其余平台的充值区域未见类似提醒。
9个平台的充值付费方式均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输入密码或使用指纹即可支付。不同平台在不同版本手机上设定的充值金额不同。
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也曾对上述9个直播和短视频平台进行测试,测试显示,直播打赏普遍涉嫌消费诱导方向。记者体验期间,遭遇类似情况,在9个平台尝试打赏时,仅有一平台单次打赏均出现连击提示。
单次打赏时出现连击提示。某直播页面截图。
家长和相关企业责任几何?
实际上,就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难题,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相关管理。2016年12月,文化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
管理规范不断完善的在此之时,在未成年人保护和防沉迷方面,监护人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游戏企业、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是否充分落实了平台的责任?
有教育专家认为,引导未成年人养成健康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家长(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极为关键。
“有的家长以忙为由,用手机打发孩子,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熊丙奇表示,不能简单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和网络,而是需要家长(监护人)陪伴监护、指导,控制上网时间,并教会孩子识别不良信息。
关于企业应尽的责任,北京大成(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律师庄玉武认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六方面举措,目前来看,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状况。
有建议称,可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骏认为,该系统落实的难度一部分在于技术要求,更大部分在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
“许多用户反对实名制最大的动因,就在于对平台保护其隐私的不信任,确实也有网络平台发生了泄露用户隐私的事故或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难题。”
吴骏表示,要想推行该系统,着力点首先要做的是应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平台应当减轻不必要的用户信息收集,切实保护好收集到的用户信息。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尽快同步修订,将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制定实际可行的惩罚性措施,以给予用户扎实可靠的保护。
“除此之外,平台还应关注的是减轻针对未成年人的诱导性和不恰当的宣传。”
庄玉武持另一种看法:“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的核心必须能够有效地识别未成年人,不然就是个空架子。其中两个环节至关关键:一是注册环节,二是付费环节,“通过这两个环节识别与认证未成年人,而且每次使用都要验证。”
还可以,庄玉武提到其中的现实利益考量,“网游企业,特别是用户黏性弱的,不愿主动扩大未成年人认证的流程,比如填写身份证号码等,会大大削弱游戏体验,严重影响游戏的流量和收益。”
在此之时,他认同这其中存在的法律执行难题,如法律层面上,《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没有相关方面细化的规定,“尤其处罚这块,这是立法修改的重点。”
编 辑 | 魏金宇
校 审 | 程 远
值班编委| 吕通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齐发网站登录,本文标题:《上万养老金不翼而飞,“幕后黑手”竟是9岁娃? 》